作為資本家,霍英東的靈柩憑什么可以覆蓋國旗?
作者:一棵青木 來源:遠方青木 日期:2023-11-16 點擊:
什么叫資本家?
有錢就是資本家,還是說雇傭大量員工的人叫資本家?
霍英東,身家數百億的大富豪,名下企業無數,雇傭大量員工。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霍英東都應該算資本家。
但霍英東當年出殯的時候,靈柩上覆蓋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這是國家高級領導人才能享受的待遇,民間稱之為國葬。
2006年10月28日,霍氏商業帝國的締造者霍英東先生因癌癥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4歲。
霍英東先生的靈柩在覆蓋上國旗后,被專機運送到香港,走的是北京機場南停機坪,國家領導人外訪專用的停機坪。
在香港舉辦的葬禮上,霍英東的靈柩由十人扶靈,分別是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政協秘書長鄭萬通、中聯辦主任高祀仁、政協常委何鴻燊、人大常委曾憲梓、統戰部副部長朱維群、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署理行政長官許仕仁、恒基主席李兆基及科大校長朱經。
同時,香港和澳門地區同時為霍英東降半旗致哀。
多位中國最頂級領導人,也為霍英東先生獻上了花圈。
中國政府官方對霍英東先生的蓋棺定論是:
杰出的社會活動家,著名的愛國人士,香港知名實業家,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
這是港澳地區舉辦過的最高規格葬禮,空前,恐怕也會絕后。
從任何意義上去評價,這都是國葬。
用褒義詞,霍英東是民間企業家。
用貶義詞,霍英東是民間資本家。
霍英東作為一個有錢人,為何可以享受到國葬待遇?
因為國家認為他對中國的貢獻,對中華民族的貢獻,配得上國葬待遇。
霍英東的第一桶金
霍英東是絕對意義上的白手起家,而且第一桶金的獲得頗具傳奇性。
香港那么多富豪,沒有任何人的出身比霍英東更窮。
李嘉誠的舅舅是香港的鐘表大王,李兆基、鄭裕彤的父親是大商人,何鴻燊是香港第一任首富的后代。
而霍英東于1923年出生在一條2米長的舢板上,一家七口都在這條舢板上生活。
六歲以前,霍英東都沒穿過鞋。
這條小船是霍英東家的全部財產,是他們的捕魚工具,也是他們唯一的家。
1930年8月臺風來襲,當時7歲的霍英東正在岸邊抓生蠔,巨浪直接吞沒了霍家的小船,
在船上的2個哥哥,也瞬間無影無蹤。
臺風過后港灣一片狼藉,霍英東的母親抱著能找到的一根殘櫓撕心裂肺的哀嚎。
本就患有淋巴癌的霍英東父親經此打擊,一病不起,幾個月后去世。
船沒了,父親沒了,2個哥哥沒了。
霍英東的母親被迫帶著3個幼小的孩子上岸流浪,在貧民窟租了個床位,靠到處給人打零工賺點微薄的生活費度日。
在絕境中,這個家庭遇到了貴人。
銀行家林子豐,出于同情,給了霍母一份穩定的差事,讓她能有一份固定的薪水,不至于讓全家饑一頓飽一頓。
由于霍母干活可靠,認真負責,林子豐慢慢把更多的任務交給了她,讓她成為了碼頭貨輪裝卸的一個小負責人。
而霍英東,上岸兩年后被敦梅小學一個專門照顧水上人家孩子的免費班錄取,開始讀書識字,并展露出了驚人的天賦。
1936年,13歲的霍英東考上了皇仁書院,當時香港最著名中學,看到孩子如此出息的霍母,拿出所有積蓄,砸鍋賣鐵供霍英東讀書。
幾年后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進攻香港,學校停課,校園隨后被英軍和日軍先后征用,最終被迫解散。
這一年霍英東18歲,中學還沒上完,就已經被迫失學了。
在隨后的幾年里,霍英東靠打工為生,前前后后換了7份苦力活,手指還被壓斷了一根。
這種苦力活很不穩定,有一搭沒一搭的,都是短期雇傭,所以才在幾年之內換了7份工作。
很辛苦,很累,也攢不下什么錢。
1945年日軍戰敗,霍英東迎來了一次重大機遇。
日本投降后英國政府接收了很多日軍遺留下的物資,但很多像小船只、登陸艇、炮彈殼、發動機、水泵等雜七雜八的東西在英國政府眼里就是破銅爛鐵,沒啥用處,于是就把這些東西拍賣。
拍賣公告發布在香港的報紙上,純英文書寫。
這是一個巨大的漏洞。
因為這些東西確實就是破爛,說他們是破銅爛鐵一點都不過分,英國看不上這東西,但當時香港沒幾個英國人,他們就算要搶物資,也是要搶那些值錢且體面的物資,這些破爛只有窮人才看得上。
而香港本土華人的識字率慘不忍睹,能識字的就算華人精英,遍地是文盲。
香港華人連漢字都不認識,更別提英文了。
但恰好霍英東的英文很好,而且還很窮。
當時整個香港認識英文的人里,恐怕沒有比霍英東更窮的了。
他在報紙上的拍賣公告里覺得一批船舶機器不錯,想拿下,就向妹妹借了100塊錢當保證金去參加了投標。
在拍賣現場霍英東用1.8萬港幣的絕對低價,拿下了這批船舶機器的所有權,因為壓根就沒人和他競爭,撿了個大漏。
只要繳納1.8萬港幣,這批物資的所有權就歸屬于霍英東了,霍英東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發財機會,自己太走運了。
但霍英東沒有1.8萬港幣,連當初的100元競拍保證金都是問自己妹妹借來的。
于是霍英東向自己的母親借錢,向自己的親戚借錢,但霍母極其反對這樁生意,她覺得霍英東瘋了。
1.8萬港幣對霍母和霍家親戚來說太多,太重要了,不能由著霍英東這么亂來,萬一虧了那可就是天大的窟窿。
身無分文的霍英東堅持認為這樁生意一定大賺,從母親和親戚那借不到本錢,霍英東就找朋友借錢。
在借錢的過程中,一個朋友對霍英東拿下的這批機器設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說:“別到處找人借錢了,干脆我給你4萬塊,你把機器賣給我吧。”就這樣,霍英東憑著從妹妹那借來的100元保證金,一場拍賣會憑空賺了2.2萬元,而當時香港一個壯工的月薪才100多元。
霍英東賺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用這筆錢霍英東買了一條機帆船,招募了80個人,一起去東沙島采集可做中藥的海人草。
后來霍英東慢慢組建了一家船運公司,并擁有了四條船。
再然后,朝鮮戰爭爆發了。
霍英東和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爆發后,以美國為首的43個國家宣布對中國實施全面的封鎖禁運,港英政府也下了封鎖令,禁止向內地運送物資。
此時霍英東做出一個決定,那就是全力支持大陸,所有船只除維持舊客戶所必須的航運外,其他全部投入到香港到大陸的走私航線,專門走私軍需物資。
當然,當時整個香港對大陸走私的船只并不少,很多人干這個,甚至港英政府很多高官親自下場向大陸偷運物資,因為里面的利潤很大,就連時任港督葛量洪都有走私船的股份。
因為抗美援朝的主力是美國,不是英國,作為友軍,英國頒布個禁運令就已經很不錯了,下面人偷偷摸摸運點物資,這個很難管理呀,政府不知情。
雖然很多人都在向大陸偷運物資,但最終被大陸認可的人很少。
在所有向大陸走私貨物的人里,被認定為不是奸商的只有6家,而被認定為“無私支援”的只有2家,香港霍家和澳門何家(何賢,非何鴻梟)。
雖然港英政府對走私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官面上確實是在封鎖禁運,所以海警是嚴查走私的,走私并非沒有危險,而是人身和財產都有危險。
但霍英東并不坐地漲價,而是以極低的利潤和大陸交易,把走私貿易當成了普通貿易。
而且霍英東的貨物從不摻假,質量全部上佳,整個抗美援朝期間走私的所有貨物,來源于霍英東的沒有一件假貨。
救命神藥盤尼西林,當時走私到大陸的盤尼西林基本都摻了葡萄糖。
摻葡萄糖的盤尼西林,大陸不認為是奸商,直接賣假盤尼西林的才會被大陸認為是奸商。
因為整個香港藥店出售的盤尼西林全部是摻了葡萄糖的,盤尼西林摻葡萄糖并不會影響藥效,但會嚴重縮短保質期,很難長期保存。
這種做法不影響盤尼西林的民用,但會導致你把這種盤尼西林用于軍用的時候很難受。
保質期極短,這對軍用品來說是致命的缺陷。
霍英東運摻葡萄糖的盤尼西林,已經算良心商人了,因為正常人只能買到這東西。
但霍英東為了這個盤尼西林,花錢打通了很多關系,最后從不知名渠道拿到了沒摻過葡萄糖的盤尼西林,大量運往大陸。
這東西不是錢可以買到的,也要承受巨大的風險。
專門走私這種級別的盤尼西林,你到底想干嘛?
這已經不是為了賺錢做做小買賣可以解釋的事情了。
但霍英東并不是只走私盤尼西林到大陸,而是專門挑那種大陸需要但沒有人愿意運或者買不到的東西來走私。
純正的盤尼西林是別人買不到,而有些東西是別人不愿意運。
按重量計算,在整個抗美援朝期間,霍英東向大陸的運貨總量里,黑鐵皮排第一,橡膠和輪胎排第二。
黑鐵皮沒啥大作用,拿來造汽油桶的。
但是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志愿軍飽受汽油桶短缺之苦,黑鐵皮的短缺甚至嚴重影響了志愿軍的油料供應。
這東西用量極大,但不值錢,加價太多大陸也買不起。
霍英東把每件1噸的黑鐵皮切割成10份,每份100公斤,零敲碎打的弄上走私船,在大陸點名要黑鐵皮的時候,幾周內偷運了幾千噸,以一個很低的價格。
類似的還有橡膠和輪胎,都是軍需物資,走私風險大,重量也大,但利潤極低。
沒人愿意運的東西,霍英東運,只要大陸點名要。
至于價格,成本上面加一點,讓自己有點賺頭就行了。
霍英東運量如此之大,是根本瞞不住人的。
港英政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但香港還有很多國民黨特務。
雖然霍英東的船每次都是天黑之后偷偷出航,但還是被國民黨特務給盯上了。
霍家總共就4艘船,被定時炸彈被直接炸沉了一艘,損失非常巨大。
整個香港,能干出這種事的只有國民黨特務,港英政府想動手直接就抓人了,犯不著放定時炸彈。
自此以后每次出航霍英東都要跟船押運,出發前霍英東一定要跳下海,把船底全部摸一遍,確認沒有炸彈才會開船。
船民出身,船運為生,曾經天天跳海摸船底,所以霍英東家里的人對游泳和跳水一直都很感興趣,這也為霍家后來迎娶郭晶晶埋下了伏筆。
就這樣在整個抗美援朝期間,霍家的4條船被特務炸沉一艘,被港英水警撞翻一艘,死亡兩名船員,給大陸運來了無數的軍需物資,且質優價廉。
解放軍出版社甚至還出版過一本書,叫《霍英東與抗美援朝戰爭》。
香港走私船不少,但得到解放軍如此認可的,只有霍英東一人。
霍英東的財富來源
在抗美援朝期間,霍英東運輸了無數的物資,但并沒有因此賺多少錢。
霍英東運一船貨只賺幾百港幣,在走私領域比霍英東賺錢多的不計其數,因為霍英東“太傻了”。
走私的這幾年,霍英東財富增長有限,航運規模增長不大。
1954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霍英東決定結束航運生意,改行做房地產。
這一年霍英東拿出120萬港幣,并向銀行貸款160萬港幣,集中全部力量開始做地產。
這么點本金哪怕是在50年代的香港土地市場,那也是個小蝦米。
霍英東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勝出,開全球先河,打破了香港當時整體買地整體建樓出售的慣例,把一棟樓分割成無數小房子,在之前最多分層出售的基礎上再度進行分割,然后把公共空間比如說走道樓梯等地方的面積進行“公攤”,讓房地產分割出售從不可能成為了可能。
這種辦法是霍英東首創,直接引發了房地產業的革命。
然后霍英東又發明了樓花制度,也就是預售制,在房子還沒蓋好之前就簽合同出售給客戶。
而在此之前,香港的房子肯定是先建好再賣給客戶的。
公攤制度的發明讓霍英東可以把整棟大樓分割出售給大量中產階層,樓花制度讓霍英東的資金流轉率提升了10倍以上。
除此之外霍英東還發明了“樓盤說明書”,極大的降低了宣傳樓盤的難度,讓自家樓盤可以迅速吸引客源。
可以說整個香港,乃至于整個中國大陸的房地產制度,最初都是霍英東發明的。
我知道有不少人對公攤和預售制不滿,但賣給你們房子和制造爛尾樓的不是霍英東。
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霍英東發明這些新制度,并把大量房子賣給了香港人,這絕對是偉大的創造力。
50年代,香港人口激增、工商業興起,迎來了第一場地產大牛市。
市場對霍英東創造力的獎勵,就是讓霍家財富的急劇膨脹,而霍英東對自己名聲也極度重視,樓盤質量非常的好。
因此霍英東的新樓盤只要在報紙上開售,往往一天內就告售罄。
1955年,僅僅涉足房地產一年時間,霍英東就建成了當時香港最高的大廈,17層的蟾宮大廈。
1956年,霍英東成為了香港十大地產商之一。
1957年,霍英東被稱為香港地王。
霍英東自己是這么形容當初自己的財富膨脹速度的:
“收錢收到自己都害怕”。
暴富后霍英東的商業觸角瘋狂蔓延,和地產建筑業有關的一切他都開始了涉足。
到了60年代初期,霍英東名下有了60多個企業,雇傭了超過10萬名員工。
60年代初期的10萬名員工是什么概念?
當時整個香港只有200多萬人口,也就是說無論男女老幼,每20個香港人里就有一個是霍家的員工,當時絕對意義上的香港第一富豪。
霍英東就120萬港幣的本金,短短幾年之內做到了這種地步,遠超當時李嘉誠等人。
雖然香港富豪基本都是靠地產起家的,但在地產業,霍英東才是真正的鼻祖級人物,整個香港地產業的制度都是由霍英東發明并確定的,其他人都是跟隨者。
在當時,霍家成了中國駐港辦,大陸的很多意圖都通過霍英東轉達給香港各界。
新華社駐香港分社的人曾經說過:
在我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是霍英東幫我們打開局面。
這一切都在1964年發生了巨大的轉折。
這一年,因為在抗美援朝時期的巨大貢獻,霍英東受邀參加新中國成立15周年慶典,進行觀禮。
為避開港英政府的耳目,霍英東繞道澳門出發,坐了10小時汽車輾轉來到大陸,然后抵達北京。
但新中國15周年慶典這種事,肯定吸引了全球關注,霍英東在城樓觀禮被人拍下后,在香港引發了巨大轟動。
霍英東私下向大陸走私物資這件事,雖然知道的人很多,但畢竟明面上沒有什么證據,大家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如今霍英東都上北京天安門觀禮了,照片傳遍了全美國,你港英政府打算怎么解釋這件事?
你轄區的第一首富,雇傭員工超過10萬人,為什么會出現在北京的天安門觀禮臺?
香港還是英國管理的地方嗎?你英國還是我美國的盟友嗎?
因此港英政府對霍英東下了死手,處處給霍英東找麻煩。
一個靠地產發財的人,如果掌握土地的政府處處對他找麻煩,你可以想象會發生什么。
1965年,港英政府拍賣海軍船塢地皮,面積高達27英畝。
當時香港地產進入了熊市,無一人前往投標,只有霍英東出了價,要買這塊地皮。
拍賣即將結束時,看到這塊地即將被霍英東競買成功,港英政府甚至直接取消了拍賣,不給任何理由。
1966年,霍英東投建的星光行正式建成,這是一家商業中心,霍英東打算出租賺錢。
美國駐香港領事館,以星光行里有一家企業出售中國工藝美術品為理由,宣布把星光行列入黑名單,要求整個星光行的租客都不準買賣美國貨。
隨后港英政府授意香港電話公司,切斷星光行所有商戶的電話。
無奈之下,入駐星光行的租客只得退租,諾大的星光行商業中心成為了鬼屋。
然后英資置地公司提出以成本價3750萬港幣來收購星光行,但只付一半的錢,還有一半以承諾票據的方式結算,以后再慢慢給。
幾年后,星光行周邊的土地進行拍賣,拍賣價格高達2.58億港元,成為了當時的香港地王。
這種行政壓制手段是霍英東根本無力抗拒的,于是霍英東只得逐步退出了香港的房地產市場,把所有地皮和資產全部進行了甩賣。
霍英東被迫離場后,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郭得勝等人瘋狂買入土地,成為了新一代的地產商,并最終賺取了天文數字的財富,成為了香港的四大家族。
如果霍英東當年還在地產業,以霍英東在房地產方面的天賦,其實根本沒有這四個人暴富的可能性。
1968年,徹底退出地產業的霍英東聯手董浩云投標香港的貨柜碼頭,港英政府立即設立苛刻條件。
當時整個香港全部的碼頭加起來都沒有一年20萬個貨柜這么多,而港英政府要求霍英東保證自己新建的碼頭一年會有20萬個貨柜,否則會面臨嚴厲懲罰條件。
霍英東判斷世界大海運時代即將開啟,雖然目前整個香港一年都沒有20萬個貨柜,但未來的香港一定遠遠不止這個數,自己的碼頭未必一定做不到20萬個貨柜。
在霍英東表態愿意簽署這個條件后,港英政府又變了卦,在即將簽約的前夕突然改了主意,拒絕了霍英東,且不給理由,只允許董浩云一個人簽約。
事實證明,貨柜很快就成為了世界海運的主流,而香港在70年代也成為了世界海運中心。
董浩云成為了香港船王,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而霍英東被強制性的踢出局。
霍英東回憶起那段歷史時曾說 :
“在香港,沒有哪一個富豪在發家后,像我一樣如履薄冰地生存。”
在后來的日子里,為了避免港英政府的打擊,霍英東接下了無數不賺錢但有利于香港市民的工程。
只要有人要的工程,一律不給霍英東,沒人要但又必須要做的,就喊霍英東過來。
因此《文匯報》稱霍英東是香港最具影響力的實業家。
但是,錢沒賺到幾個。
體育外交
1970年,以乒乓比賽為撬點,中美關系破冰,這就是1970年的乒乓外交,小球轉動大球。
在1970年后的幾十年時間里,體育都是和政治掛鉤的,在中國具備濃烈的政治含義,這一切都起源于當初的乒乓外交。
因此霍英東對體育行業長期感興趣,對奧運尤其感興趣,源頭就在于此,同樣也為霍啟剛迎娶郭晶晶埋下了伏筆。
70年代,霍英東利用他在香港體育屆的影響力,為中國大陸取代臺北在國際奧委會中的位置這一目標開始造勢。
1974年,霍英東攜長子霍震霆參加亞足協年會,在席間極力周旋,四處為中國加入國際奧委會拉票。
在之后的各類國際會議上,霍震霆代表霍英東,以香港代表的身份,抓住一切機會提議中國加入國家奧委會。
最終中國成功了,霍家在其中出力不少。
1984年,中國重返國際奧委會后,第一次參加奧運會,霍英東攜全家人前往美國洛杉磯觀戰,并親眼見證許海峰、李寧一舉奪冠的歷史時刻。
這是新中國在奧運歷史舞臺上獲得的第一個金牌,也是中國對外改革開放的重要里程碑。
從洛杉磯歸來后,霍英東宣布捐贈1億港幣成立“霍英東體育基金”,用來獎勵中國大陸每屆奧運會的獎牌得主。
其中,每位金牌得主會得到一枚重1公斤的純金金牌和8萬美元作為獎勵。
那是1984年的8萬美元,還有1公斤黃金。
到了1990年,霍英東開始為中國申奧而努力,他利用自己的關系和影響力,不斷的和當時的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及大量奧委會委員洽談,邀請他們來中國參觀,向他們展示中國的發展狀況。
為了讓北京申奧成功,也為了滿足當時北京舉辦亞運會的需要,霍英東在1990年出資1億港幣在北京修建了當時亞洲最大的游泳館,也就是英東館,同時還修建了北京貴賓樓,滿足接待外賓的需要。
霍英東向國際奧委會承諾,如果中國申奧成功,霍英東個人將出資10億修建奧運主體育館,打消國際奧委會對中國經濟實力差的偏見。
同時霍英東還承諾給奧委會很多歐洲委員一些經濟項目,給非洲委員一些福利,作為個人拉攏。
總之奧委會有什么要求,霍英東都力所能及地進行滿足,滿足這些委員從公到私的一切需求。
可惜北京以一票之差不敵悉尼,痛失主辦權。
宣布結果后,霍英東極度失落。
2001年北京再戰奧運會舉辦權,霍英東也再次努力的和奧委會各路委員進行接洽。
這一次,中國成功了。
北京奧運會的水立方,是唯一接受港澳同胞和海外華人捐贈的奧運場館,其中最大的一筆捐贈就來自于霍英東。
整個水立方,霍英東一個人出了1/4。
為了中國能成功舉辦奧運會,霍英東至少努力了10年,是他人生中的重要戰績,也是人生中的重要記憶。
為了中國能申奧成功,霍英東在中國國內前后花了十幾個億,并累計捐贈了5個多億港幣的體育基金,投入的心血和金錢都異常巨大。
又是亞運會的游泳館,又是奧運會,又是水立方,自己還是船運出身。
霍啟剛最后娶了奧運跳水冠軍郭晶晶,一點都不奇怪,熟悉霍家歷史的人只會認為這理所當然,自然無比。
根正苗紅,窮苦出身,奧運冠軍,跳水冠軍,長相端莊大氣,待人接物情商很高,無任何負面污點。
郭晶晶確實符合霍家選媳婦的一切條件。
改革開放
1978年,霍英東再次受邀來到北京天安門觀禮,一同受邀的還有比霍英東小5歲的李嘉誠。
這一次,總設計師向他們表露了中國將要改革開放的決心。
李嘉誠激動的表示,希望自己能為國家做點什么,霍英東也做了類似表態。
1978年12月,霍英東李嘉誠等人回到香港后沒多久,中國正式宣布改革開放。
李嘉誠在長達15年的時間里沒有向中國內地投一分錢,一直在觀望,始終把投資重心放在香港地產業。
一直到1992年,鄧小平再次南巡,發表南巡講話之后,李嘉誠才下定決心投資內地。
1993年,李嘉誠投資建設深圳鹽田港,這是他對大陸的第一筆投資。
李嘉誠的商業原則,是不賺最后一個銅板,也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事后反觀中國整個改革開放歷程,1993年進入大陸投資,確實是一個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絕佳時間節點。
從獲取商業利益并規避經營風險的角度來說,李嘉誠的做法一點問題都沒有,這種頭腦和敏銳度不愧是天才級的,能成為香港首富,確實是有能力的。
但霍英東的選擇和李嘉誠截然不同。
1978年12月,中國改革開放的消息一公布,霍英東就宣布自己將大舉投資中國大陸。
當時香港商界所有人都覺得霍英東瘋了。
那可是中國大陸,剛剛經歷過十年文革。
和大陸做點生意,錢貨兩清這還是可以考慮的。
直接在大陸投資辦廠?你知不知道你叫資本家,人家寧可要社會主義的草都要割了你資本主義的苗。
這里面的風險簡直無法計算,不可估測。
但霍英東不管這個,他只知道祖國說了需要他來投資,所以他就來了。
1979年初,霍英東就在中山投資興建了中山溫泉賓館。
當時外商投資大陸的數量為零,霍英東是全球第一個投資內地的港澳商人,中山溫泉項目也是中國第一個外商投資項目。
敲定中山溫泉賓館項目后,霍英東來到了廣州,發現諾大一個廣州,連一個上檔次,能接待外賓的賓館都沒有。
于是霍英東立即拍板,宣布要投資2億港元,在廣州興建34層高的白天鵝賓館。
標準按五星級進行建設,以此作為廣州招待外賓的門戶,昭示中國推動改革開放的決心和誠意。
霍英東如此高調的進入大陸投資,且誠意如此之大,中國方面認為應該給霍英東一個大禮包,讓霍英東多賺點錢,以此作為榜樣給還在觀望的其他香港商人看。
但霍英東卻認為不用如此,他建議大陸應該維系自己的身價和姿態,這樣才有利于后面的引入外資。
建設白天鵝賓館的土地,是廣州政府出。
最終確定的投資模式,是霍英東出5000萬美元,廣州政府只出地皮。
這塊地大陸方面不知道如何估價,讓霍英東自己確定一個價格。
香港地產機構給出的估值,是200~300萬美元。
但霍英東給出的方案,是和廣東省合營,雙方利潤55分,等于把地皮估值提升到了5000萬美元。
1983年廣州白天鵝酒店正式開業,這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的酒店,也是中國第一家五星級酒店。
第一年,當時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就三次參觀白天鵝。
英國女王、美國總統、德國總理、瑞典國王也都曾先后到過此處。
即便以今天的眼光看,白天鵝都算高檔賓館,更別提在1983年的中國。
白天鵝賓館的選址,是曾經外國駐華領事館的集中地,廣州租界的核心地帶,這里還曾爆發過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
作為豪中之豪,在當時注定只能是外賓才能入住的賓館,選在租界中心,合適嗎?
霍英東認為非常合適,因為他宣布白天鵝賓館將完全對外開放,任何中國人都可以進,并不需要消費者身份。
一時間無數市民涌入白天鵝賓館,一天之內賓館甚至被用掉了500卷廁紙,所有人都覺得這么做不合適,但霍英東堅持這么做。
霍英東而兒子霍震霆曾回憶父親這么做的原因:
“他說現在已經不是殖民地嘛,怎么外國人能進來。中國人不能進來。那樣的話爭議很多。他說很簡單的,如果破壞地毯什么,放在我的帳里邊。他不會接受外國人能進來,中國人不能進來的酒店。”
白天鵝賓館,外賓能進,中國人也能進,而且普通中國人都可以進。
而新鮮勁過后,市民們也都散去了,并沒有天天呆在白天鵝賓館里,并未影響到白天鵝賓館的運行。
1984年,鄧小平第一次南巡,在白天鵝賓館28層俯瞰珠江美景時,鄧小平突然轉身拉著霍英東的手,用濃濃的川音說:
謝謝你,白天鵝,好!
對于白天鵝賓館,鄧小平非常滿意。
1985年2月,鄧小平再次參觀白天鵝賓館,并為賓館題字簽名,親手寫下“改革開放”四個字。
從這兩大賓館的建設大家可以看出,霍英東在內地的投資,是以內地當時階段最需要什么為考量標準,而不是以什么東西賺錢最快為考量標準。
除了為改革開放建賓館之外,霍英東還修了很多大橋。
在投資興建中山溫泉賓館期間,霍英東經常走廣珠公路,區區150公里的路程需要走4個渡口,耗時7到8個小時,每次過渡都異常不便。
1981年,霍英東開始在大陸四處修橋,專修跨江大橋。
第一個建造的跨江大橋叫洛溪大橋,霍英東和內地先合資修建,隨后無償捐贈給地方。
這個跨江大橋最大跨度為180米,是當時的世界第二,亞洲第一,開全國之先例,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工程樣板。
為了修這個橋,中國集合了所有頂級土木工程師,摸石頭過河,反復重建和推翻了大量模型,慎之又慎的把這座橋給設計并修建了出來。
因為洛溪大橋,中國的土木建設實力,直接飛升了一個等級。
為什么不找成熟的外國團隊建這個跨江大橋?
因為霍英東指定中國團隊修。
不會造你就慢慢造,中國人能修這個橋,和這個橋被修起來,同等重要。
隨后霍英東在廣珠公路連續建設了四座大橋,全部通車后廣州到珠海的時間比以前縮短了一半以上。
除了修橋,霍英東還喜歡修學校,在大陸捐資修建了很多學校。
1986年,霍英東接到北京打來的電話,希望霍英東帶個頭,去開發海南。
于是,霍英東又“奉旨”去開發海南。
哪個地方需要拓荒,哪個地方有巨大的不確定性,霍英東就率先去哪里。
而投資的項目,也以能迅速幫地方打開局面為第一考量,而不是賺錢。
因此,雖然霍英東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時間就進入了大陸,而且堅持到底,堪稱是把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從魚頭吃到了魚尾,而李嘉誠晚了霍英東15年才進來。
但霍英東在大陸賺到的錢,遠遠不如李嘉誠多。
但一個人的貢獻,國家心里是有數的,絕不是以錢為標準進行評判。
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霍英東再次受邀。
這一次霍英東看到了中國剛研發成功不久,第一次亮相世界的洲際核導彈,當眾眼淚嘩嘩直淌。
霍英東后來自述,自己一輩子都沒哭過幾回,更從來沒有哭過這么厲害。
2000年抗美援朝50周年紀念會上,年逾古稀的霍英東,再次被邀請,成為當時唯一受邀的香港人,并坐在了主席臺上。
因此2006年,國家為霍英東舉行了國葬。
資本家和企業家到底有什么區別?
兩者都有錢,都雇傭大量員工,看起來好像一模一樣。
霍英東和其他的資本家看起來好像沒有任何區別,憑什么霍英東的靈柩可以覆蓋國旗?
有錢不是原罪,雇傭大量員工也不是原罪。
霍英東的案例告訴我們,你以中國富強為第一目標,就會從資本家升華為企業家,在這個基礎上你為國家做出的貢獻足夠大,那你就可以覆蓋國旗。
但如果你以賺錢為第一目標,對中國富強并不關心,那你就永遠只是一個資本家。
有錢并不是罪,資本家也不是一定有罪,為國做貢獻的資本家,中國從來都不會忘。
有這樣覺悟的資本家,我們一般稱之為企業家。
兩者的稱呼,是不一樣的。
希望中國的企業家,越來越多。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virginislandscigars.com/wzzx/llyd/zz/2023-11-16/84922.html-紅色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