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bacb1"></dd>
<button id="bacb1"></button>
      1. 
        

        <tbody id="bacb1"></tbody>

      2. 紅色文化網

        當前位置:首頁 > 文章中心 > 理論園地 >

        歷史

        打印

        李延年:當初當兵,我就做好了準備,命就交給了國家

        作者:李延年    來源:《黨史文匯》2023年第8期   日期:2023-11-13   點擊:

        把自己的一切交給祖國

        ——記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李延年

        楊海明

        從解放戰爭到湘西剿匪,從抗美援朝到邊境防衛作戰,他歷經大小戰斗20多次,榮立特等功1次,三等功、小功若干次。他英勇作戰的事跡陳列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離休后,他始終保持革命軍人本色,先后被廣西軍區評為“先進離休干部”“優秀共產黨員”“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先進個人”。2019年9月,他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他就是原54251部隊副政治委員李延年。

        “當初當兵,我就做好了準備,命就交給了國家”

        1928年11月,李延年出生在河北昌黎縣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9歲時成了小豬倌。為維持家庭生計,他的父親到東北做工,后被日本人抓去當勞工。母親靠幫人做針線活掙學費供他讀書。1942年,因生活困難,剛讀完初小的他到長春一個糧油加工廠當學徒工。說是當學徒,實際上還要服侍老板,每天為他端尿罐、干雜活,稍有不慎就挨打受罵。

        “共產黨來了,窮苦人就有了希望!”1945年10月,17歲的李延年在吉林長春參軍入伍,光榮地成為東北吉黑縱隊二隊三連的一名革命戰士,開始了軍旅生涯。解放戰爭中,他在冰天雪地的東北和國民黨軍拼過刺刀,在山勢險峻的湘西和土匪“掰過手腕”。他回憶說:“我們是共產黨的部隊,專門解放老百姓的。當初當兵,我就做好了準備,命就交給了國家。”

        青年時代的李延年

        剛參軍他就跟隨部隊,負責掃除長春外圍殘敵和地方武裝。在吉林榆樹縣,他第一次參加戰斗,是與國民黨偽保安團正面作戰,戰斗中他敢打敢沖,繳獲敵人1挺輕機槍和1支手槍。指導員在全連大會上表揚他:“新戰士李延年不怕犧牲,沖鋒在前,頭一次打仗就受獎,革命戰士就應該這樣,全連都要向他學習!”

        參加解放被漢奸武裝盤踞的黑龍江省五??h的戰斗,是李延年打的第二仗。他所在三連的任務是拿下敵人縣城的重要據點孫大驢子(地名)。戰斗打響后,爆破組將圍墻炸開一個缺口,他就和全班戰友乘著煙霧沖了進去。此仗他因抓獲1個俘虜、繳獲1支步槍而再次受到嘉獎。

        接下來幾仗,李延年都有出色的表現。1946年1月的福龍泉戰斗后,他被調到大隊部當通信員。1946年6月,已成為警衛員的他跟隨劉世光政委先后到榆樹縣保安團和吉北軍分區獨立團工作,在榆樹和舒蘭兩縣進行剿匪和土改。隨著剿匪和土改的深入,他的覺悟也不斷提高。1947年2月2日,他以思想上堅定的信仰、戰斗中出色的表現,順利通過黨組織的考驗,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遼沈戰役打響后,李延年所在的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十縱隊參加黑山阻擊戰,堵住廖耀湘兵團,在阻擊戰最關鍵時,李延年和戰友們連夜急行軍100多里,用雙腿跑贏敵人的汽車,趕在天亮前到達預定地點修筑工事。其間,敵人以數倍兵力撲了上來,發起一輪又一輪強力沖擊,一批批戰友倒在前沿陣地上。他清晰地記得,在那場空前慘烈的戰斗中,戰友們前仆后繼地主動補上陣地,許多戰友獻出寶貴生命。“打了這么多年仗,我一直認為打仗不能怕死,越是畏畏縮縮,說不定就真的‘光榮’了。”那次戰斗,他們堅守了3天,為友鄰部隊對敵人實施包圍爭取了寶貴時間。戰斗結束后,李延年被記小功一次。有人問他參戰的感想,他說:“廖耀湘兵團的武器比我們好得多,為啥吃敗仗?因為我們的各級指揮員是往前靠,團長都在一線指揮,而他們是靠憲兵隊督戰,軍官躲在后頭。同時,我們有人民的支持,他們遭到人民的反對。”

        遼沈戰役結束后,李延年參加了平津戰役,每戰爭先的他連連立功受獎。

        1950年,第四十七軍奉命赴湘西剿匪,李延年時任該軍第一四〇師四一八團三營七連副指導員,因未配指導員,由他以副代正,帶著七連趕赴湖南懷化會同縣。他打槍投彈樣樣在行。行軍時,他總是幫戰士背東西,身上常是兩個背包3桿槍。戰士們聽見他那句“不要怕,跟著我”心里就踏實。他的連隊大多是從國民黨部隊來的“解放戰士”,在1950年開赴湘西會同剿匪途中卻未出現一個逃兵。

        會同縣地處湘西西南邊陲,乃湘、黔、桂之咽喉。七連到達后,連長帶兩個排駐扎縣城,李延年帶步兵排和炮兵排駐扎連山鄉。

        1950年6月27日,大量土匪涌入會同。李延年正在部署連山鄉的防御,突然接到縣城遭到土匪攻擊的情報,連長要求他立即帶部隊去支援。這就給他出了個大難題:這次土匪是多點進攻,兵力比較分散,若不去縣城支援,一旦丟失縣城,敵人就會對外以“大捷”而大肆宣傳,會造成極壞的政治影響;若去縣城支援,作為剿匪部隊重要糧倉的連山就有可能丟失,很多剿匪部隊就會斷糧。

        兩難中李延年急中生智,想出兩全其美之策——用炮火支援縣城。他認為,土匪大多沒見過炮,炮火對土匪會有很大震懾作用。在縣城的連長以前在機關搞后勤工作,對軍事還不熟悉,聽說李延年不派兵來支援,只用炮火助戰,產生了誤解,向上匯報說李延年“畏敵不前,見死不救”。上級命令:“不要驚慌失措,要相信李延年”“李延年懂戰術,會打仗。”

        李延年手下除有步兵排和炮兵排外,還有由他組建和訓練出來的連山農民自衛隊上百人。他把自衛隊的一名小隊長叫來,命令他帶隊給炮兵排帶路,抄近道往縣城方向趕,炮兵排選擇在一個射程內、視界好、較隱蔽的地方構筑陣地,對縣城進行炮火支援。

        炮兵排用馬馱著炮,在農民自衛隊的引導下跑步前進,很快隱約看到了縣城,聽到了密集的槍聲和土匪吹嗩吶、擂戰鼓的聲音。排長下令停止前進,立即將3門迫擊炮分散配置在一個山頭,選定射擊目標開射。氣勢洶洶的土匪正叫嚷著向縣城沖鋒,沒想到炮彈從天而降,一顆炮彈就炸死、炸傷一大片,土匪立即鬼哭狼嚎,像覆巢的蜂子四處亂竄。排長在望遠鏡里看得清楚,指揮炮兵追著土匪打。土匪只顧逃命,連頭也不敢回一下,紛紛說:“縣城有炮,不能去!”殊不知,炮彈是從城外打來的。大炮一響,土匪跑了,縣城之圍被解。

        7月11日,在會同縣城吃了大虧的匪部再次糾集各路土匪2000余人,準備進攻連山。連山是李延年的駐扎之地,他手下的步兵排和炮兵排僅有50人。上級要求他必須堅守連山3天,把土匪“拴”在那里,等我方援軍趕到后再一舉聚殲。而土匪的如意算盤是:連山是剿匪部隊的糧倉,但防守兵力單薄,肯定抵擋不住2000人的進攻,一旦攻下連山,不僅可以在政治上大肆吹噓,而且可以搶劫大量糧食,讓剿匪部隊無糧可吃。

        顯然,僅靠50人抵擋2000個土匪是非常困難的。李延年對大家說:“別看我們部隊僅50人,但支持我們的群眾有成百上千人,特別是還有農民自衛隊100多人,他們是我們訓練出來的,可以和我們并肩作戰。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在做好政治動員后,他帶領大家提前修好工事、挖好戰壕,部隊與農民自衛隊人人都明確了任務和戰位,只等土匪來。

        第一天,土匪吸取前一次會同失敗的教訓,從東、南、西3個方向多路進攻連山。李延年告誡大家要做好隱蔽,瞄準了打,靠近就投手榴彈,土匪始終沒能接近我軍前沿陣地。匪首眼看久攻不下,不得不改為大規模進攻,這正好給李延年部炮兵當了靶子。土匪的3輪進攻都被打退。入夜后為防止敵人偷襲,李延年派出6個警戒小組,前進兩三公里負責警戒,發現有土匪來襲,便按規定的辦法報警。這一夜,土匪的幾次偷襲都被提前發現而失敗。

        第二天,土匪的進攻比前一天更頻繁,但都被擊退了。兩天兩夜打下來,子彈所剩無幾,撐不過第三天。李延年立即召集班長以上干部開會,要求大家做好援軍3天趕不到的準備,咬緊牙關,再堅持兩天,戰斗中要節約子彈,盡量用手榴彈(因手榴彈剩余較多)。

        第三天的戰斗異常激烈,由于主要靠手榴彈殺敵,所以打得幾乎都是近戰,還出現了白刃格斗的情形。戰至下午,土匪突然停止進攻,向后退去。李延年判斷,一定是援軍來了。他帶領戰士果斷出擊殺敵,戰斗取得最后勝利。

        連山之戰,首功屬于李延年率領的兩個排,經最后核實,他們共打死、打傷土匪340人,俘匪26人(不算最后合圍的200余人),我方犧牲農民自衛隊隊員1人,部隊與自衛隊各傷1人。為表彰守衛連山的壯舉,師部授予參戰的兩個排各一面“固守連山英雄排”的錦旗,李延年被提拔為連隊指導員。

        “我最愛養三角梅和仙人掌。為啥?它們有戰士的性格”

        三角梅的花語是熱情、堅韌不拔、頑強奮進。1992年10月,作為訪問朝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英模代表團成員,李延年把我國的紅色三角梅作為禮物帶到那里,也把那里的三角梅帶回南寧。他說:“我最愛養三角梅和仙人掌。為啥?它們有戰士的性格。”每到三角梅盛開的時節,他總會想起1951年10月臨津江畔的346.6高地,那里有他的七連、他的兵。

        1979年,李延年任廣西軍區獨立師政治部副主任時獲得的三等功證書

        1951年3月,李延年所在部隊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奉命奔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部隊剛入朝途經一個村莊時,發現有50多座新墳。七連指導員李延年將連隊全體官兵帶到墳前開展思想教育,請當地群眾講述村里男性幾乎被殘殺殆盡的悲慘經歷。許多戰士流下眼淚,高喊“為朝鮮人民報仇”。

        10月8日,在反秋季攻勢作戰中,李延年所在的營奉命實施反擊,收復346.6高地。奔赴高地前,他觀察到山前有一片坡度平緩、縱深約300米的開闊地。他要求戰士們反復練習用炮彈坑隱蔽、逐坑躍進的戰術,帶領七連以較小的傷亡代價通過了這片炮火封鎖區。

        李延年和連長劉鳳臣指揮連隊打得勇猛靈活,夜襲3個多小時連續攻克3個山頭,自己僅傷亡3人。接下來的戰斗更加殘酷,七連付出較大代價,配合兄弟連隊打垮了美軍騎兵第一師1個營,奪取了另外兩個山頭。

        10月9日天亮后,美軍在優勢地空火力支援下,向346.6高地猛烈反撲,甚至用上了燃燒彈和毒氣彈。高地的5個山頭原本長有很多高大喬木,在猛烈的炮火覆蓋下,山上的植被無影無蹤,只有燒焦的樹干冒著黑煙,潮濕的泥土變成厚厚一層粉末。

        七連依托殘破的陣地堅決抗擊敵人,此時連長劉鳳臣被調回營里,李延年負責指揮全連戰斗。在干部傷亡較大且與上級中斷聯絡的情況下,他及時把陣地上4個連隊的干部戰士重新整編,召開緊急干部會議,提議組成臨時黨支部,自薦為召集人,“如果我犧牲,由機炮連指導員王榮寶接替”,用統一指揮把打散的官兵重新“攥指成拳”,帶領全連構筑工事、英勇戰斗,一次次將敵人打了下去。戰斗中,李延年根據戰場變化不斷調整戰術。敵人的前4次進攻都是正面強攻,第五次則改為正面進攻與迂回包抄相結合的戰術。李延年早早料到這一點,及時調整部署,派王榮寶帶3個班在側翼防守,給美軍以當頭痛擊。

        激戰至下午,七連傷亡很大。當敵人再次沖上來時,李延年適時提出“瞄準打、狠狠打”“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們大顯身手的時候到了”“多打垮敵人的一次進攻、就多一份光榮”等強有力的戰斗口號,使大家士氣倍增。

        經過一天兩夜浴血奮戰,李延年所在營在敵我兵力火力懸殊的情況下堅守住陣地,先后殲敵636人,保障了戰線的穩定,打出陣地進攻和防御戰斗的模范戰例。當他帶著七連撤下陣地時,全連(含加強)203人只剩下40余人。

        戰后,志愿軍總部通報嘉獎了守在此高地的全體指戰員。李延年被提任第三營副政治教導員。他卻高興不起來,總是念叨著犧牲的戰友。其中,一班戰士滕桂橋和十班副班長鄧克洪的英雄事跡,他始終難以忘懷。

        2020年5月29日,李延年給學生們講述紅色故事

        戰斗殘酷,夜間不能睡覺,必須抓緊時間修工事。一班戰士滕桂橋修工事時累得靠著壕壁呼呼大睡。李延年聽到呼嚕聲,擰耳朵捏鼻子才把他叫醒,批評了一通。在接下來的戰斗中,滕桂橋作戰非常勇敢。敵人發起第五次進攻時,一班打得只剩下他一人。子彈打完、手榴彈投完的他從塵土中刨出爆破筒,拉開引信沖向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李延年目睹了其壯舉,既為他驕傲,又感到歉疚。十班副班長鄧克洪,在收集敵人武器彈藥時負重傷倒下被戰友抬回來。李延年趕過去看他,他在擔架上從口袋里掏出15萬元(舊幣),對戰友們說:“請代我把它交給黨支部,算是永久黨費。我不能參戰了,希望你們好好地打,把美國侵略者消滅光。”

        李延年帶著七連回撤都會按慣例走在全連的后面。當時天剛蒙蒙亮,通信員突然發現他后背有一大片血跡,提醒他包扎一下。他判斷,應該是被炮彈碎片崩了一下,便對通信員說:“別聲張,我沒事。我們在這里打了兩夜一天,美國兵要不給我留個紀念,也不夠意思吧?”

        戰后,李延年被志愿軍總部授予“一級英雄”稱號、記特等功1次,并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自由獨立二級勛章。在其檔案里組織如此評價:“李延年同志,在強攻346.6高地的戰斗中,在戰斗激烈和傷亡大的情況下,先后共整頓5次組織,并隨時提出有力的鼓動口號,在勝利的情況下勇敢前進、緊張情況下壓住陣腳,自始至終保持了部隊有組織地進行戰斗……對戰斗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

        “這是上級的命令,一定要執行”

        從朝鮮戰場凱旋后,李延年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繼續投身國防事業直至離休。

        1961年,已經在北京成家的李延年接到駐防湖南、廣西的任務。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他愛人齊振鳳回憶說:“我都不想出來,我在北京工作多好,我說我不跟你去了。他說,我留戀大城市,這帽子叫我扣上了。”李延年也回憶說:“當時是我說了算,你們說了不算數,就是這樣子,這是上級的命令,一定要執行。”在他看來,服從命令就是對黨的絕對忠誠。

        那時,李延年工作繁忙,齊振鳳獨自撐起整個家??杉幢慵依镌偃币律偈?、孩子缺錢治病,他卻從未聲張。“家屬有意見,我就批評他們,人家犧牲那么多,我們要那待遇合適嗎?不合適,就是你給國家找那么多麻煩干什么,老是這個要求那個要求,我什么都不要求。”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為保證橡膠生產,生產橡膠的農場(今紅星農場)被編入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十四團,1969年至1974年,李延年任團政委和黨委書記。他初到農場時,農場職工大多還住著茅草房,1969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農場接收了500余名從廣州來的知青,他們也只能住茅草房。李延年了解情況后,集中全農場的能工巧匠,組成一支建筑專業隊,要求他們:“必須在一年之內,讓所有知青住上磚瓦房。”建筑專業隊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一年內讓知青們如愿,還用上了電燈。第二年,全場職工都住上磚瓦房。全場各生產隊都打了井,建起水塔,用上了自來水。后來,據當年知青回憶:“我以為他來就是動動嘴,沒想到他與大家一起開干了……他的軍衣被汗浸濕了,背上有白色汗堿,他讓我明白了,共產黨的干部原來是這樣的。”

        李延年通過興辦養豬場、開荒種水稻和將家庭養雞(鴨、鵝)與種菜相結合的辦法,解決了農場職工吃不飽肚子的問題。他還帶領大家打石子、運沙子,修了一條沙石路,結束了農場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的歷史。農場醫院過去只能看些頭痛腦熱的小病,稍重點兒的病就得跑幾百里路到湛江去看。在他領導下,農場醫院新建了門診樓,買來X光機等醫療設備,還派醫生到廣州的大醫院學習,醫療水平大大提高,在農墾系統實力名列前茅。

        1979年,廣西邊防部隊發起對越自衛反擊戰,師政治部副主任李延年負責后勤保障工作。已年過五旬的他干脆響亮地說:“作為一名老兵,黨叫干啥就干啥!”他先后4次主動向上級要求到前沿部隊去了解傷病員的運送情況,并組織各單位把救護所設到靠近前沿的地方,讓傷病員得到及時包扎、轉送和治療。他還帶領干部冒敵炮火深入邊境作戰一線,向部隊傳達上級的指示和命令,出色完成各項任務,榮立三等功一次。隨后,他被提拔為師副政委,一直戰斗在邊防一線直至離休。

        晚年李延年

        20世紀80年代初,次子李忠南從廣西財經學校(今廣西財經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某縣罐頭廠當會計。當時,李延年所在師部就駐在縣城,他與縣領導很熟,但并未跟他們“打招呼”,而是給兒子提出5點要求:“第一,每天上班必須第一個到,最后一個走,在別人上班前把地掃干凈,把桌子擦干凈,把開水打好;第二,尊重領導和同事,多做少說,不可犯某些干部子弟身上的那種眼高手低、夸夸其談的毛??;第三,不可占公家一分錢的便宜;第四,對服務對象不論是領導還是群眾都必須客客氣氣,周到細致,不可在群眾面前擺譜;第五,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政治、業務水平。”

        “所有榮譽不是給我個人的,都是國家對所有烈士的褒獎”

        1984年6月,李延年離休后住進軍區南寧第三干休所。按規定,住在這里的離休干部想用車需找干休所派。在該所的離休干部職務都差不多,但論榮譽只有他是特等功臣、一級英雄。所領導向他保證:“您要用車,隨叫隨到。”他卻說:“我已給自己準備了一輛‘專車’,除非上醫院,我一般不會麻煩你們。”此“專車”是一輛永久牌自行車,是他離休前特意買的。他從56歲一直騎到86歲,騎了30年。

        李延年生活低調。他曾回到昌黎老家探親,也從沒和縣里提起過自己的戰斗經歷。就連和他當了30多年鄰居的離休干部王秉山也是從部隊的宣傳資料和書本上得知他的事跡。

        為做好革命精神的傳承和教育,他把榮獲的各類證章大多捐給博物館、軍史館。每次到廣西軍區軍史博物館烈士墻前,他都久久不愿離去,因為上面刻著的是一個個他熟悉的名字,“現在你們都不在了,我活下來了,國家給我們這么高榮譽,感到慚愧啊”。

        他積極發揮自身余熱,堅持走進學校,深入部隊,常為青少年和指戰員講述戰斗故事。為講好革命故事,他堅持讀書看報聽廣播,自覺學習黨的創新理論。他積極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在青少年和官兵中弘揚革命優良傳統。

        李延年始終保持著老英雄、老黨員、老軍人的本色,用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說:“所有榮譽不是給我個人的,都是國家對所有烈士的褒獎,我們要永遠銘記這些為新中國犧牲的英雄們。”

        (本文原載《黨史文匯》2023年第8期)

        微信掃一掃,進入讀者交流群

        本文內容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立場。

        請支持獨立網站紅色文化網,轉載請注明文章鏈接----- http://www.virginislandscigars.com/wzzx/llyd/ls/2023-11-12/84871.html-紅色文化網

        獻一朵花: 鮮花數量:
        責任編輯:寒江雪 更新時間:2023-11-13 關鍵字:歷史  理論園地  

        話題

        推薦

        點擊排行

        鮮花排行


        頁面
        放大
        頁面
        還原
        版權:紅色文化網 | 主辦: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
        地址:海淀區太平路甲40號金玉元寫字樓A座二層 | 郵編:100039 | 聯系電話: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備案序號:京ICP備13020994號 | 技術支持:網大互聯
        欧美伊香蕉久久综合网99,伊久线香蕉观新在线视频,香蕉伊蕉伊中文在线视频,久久狼人大香伊蕉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