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7-02 00:05
點擊數:490
鮮花數:15
和西方政黨對比,中共究竟有何不同?問: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和以選舉為主要導向的西方政黨有很大不同。而這曾經讓海外不少人難以理解,甚至
更新時間:2019-01-01 00:06
點擊數:794
鮮花數:30
在總結改革開放30年的時候,我曾經提出:要理解最近的30年,一定要理解1949到1979年是怎么走過來的;一定要理解從1919到1949年,從五四運動到建國的歷史。多年前在一個國際組織的會議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443
鮮花數:37
黃平:重建社區公共性——新農村社區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來源:中國經濟2010.3
社區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結構、社會網絡的重要環節,因此它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構建和諧社區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和具體落實。本文是根據作者最近5年多來對云南、內蒙、貴州、陜西、河北、廣西、江西、四川等地的實地調查而寫成的。
中國社區治理的經濟決定論困境
當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292
鮮花數:22
黃平:重讀阿里吉的啟示
來源:中華讀書報
我近來讀的是我和朋友合譯的一本書:《亞當·斯密在北京:21世紀的譜系》(以下簡稱《斯密在北京》),今年6月份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2007年本書的英文版還沒面世時,我在西班牙與作者喬萬尼·阿里吉一起做暑期講座時看到打印稿,到2008年這本書已經出了其他幾種文字的版本。
此前,江蘇人民出版社和三聯書店分別出過阿里吉的《漫長的20世紀》(以下簡稱《20世紀》)和《現代世界體系的混沌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340
鮮花數:33
婦女運動:中國革命實踐對社會科學的挑戰
黃平
《文化縱橫》
性別:看待世界的第三個視角
性別研究,即所謂GENDER SDUDIES,在歐洲自1960年代開始,慢慢地成為社會學中一種比較熱的研究方法和視角。它指的是我們看世界,要有一個GENDER的視角——GNEDER一詞,翻譯成“(男女)社會性別”比較恰當。社會學傳統的研究方法是階級分析,它把工業社會以來的社會基本結構,看作是一個階級關系的結構,其中最經典的當然是馬克思的分析。在階級分析和階層分析之外,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679
鮮花數:29
黃平:性別研究的幾個“陷阱”
全國婦女研究會給了這個講座的任務,我也感覺是個“壓力”,今天主要就把自己這些年想到的性別研究中的一些問題與大家交流一下,用了一個比較醒目的題目,叫做“陷阱”,其實就是說性別研究里面存在的一些問題。
我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到國外學習時才第一次接觸到性別研究,實際上,那個時候性別研究在歐洲也剛剛興起不久,或者說剛剛變成一種比較熱的研究方法和視角。我剛去的時候也不明白,性別研究這個詞(GENDE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337
鮮花數:28
探討另類發展的可能性——中國一印度鄉村建設交流會摘要
汪暉/黃平/溫鐵軍/吳國盛等
(2003 年10 月23、24 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服務及發展研究中心(香港CSD)共同主辦了“中國-印度鄉村建設交流會”,邀請印度“喀拉拉民眾科學運動”四位核心成員與中國的專家、學者及對鄉村建設有興趣的人士一起交流,目的是以印度喀拉拉邦的民眾科學運動的經驗為基礎,交流和探討中國和印度在鄉村建設方面不同的思考和歷史,并討論鄉村建設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505
鮮花數:32
鄉土中國與文化自覺
舒建軍 賀雪峰 黃平
“鄉土中國與文化自覺”這個題目作為一個問題,也就一百多年。如果是在一百多年前,寫它要頗費思量,連寫什么字,說什么話都成了問題。今天,中國的鄉土和文化正日益成為全球化、市場化和現代化規則指導下的在建和待建的社會工程,人被這些工程剝離,家園在喪失,內心不得寧靜?,F在,千百年來,中國人憑自己的勤勞、智慧和勇敢建立起來的現代國家、民族經濟、文化體系的軀體尚在。然而,在全球化、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380
鮮花數:39
《星火》序
黃 平
有些人對我說,《星火》實在太感人了;更有些人對我說,《星火》未免太過時了。 這個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農村為背景的電視劇,是根據葉紫的幾個文學作品改編過來的。那個年代,離我們確實是很遠了;電視劇所表現的,離我們今天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差距;有些表現手法,也的確相別多時了。
而且,我們今天很容易說,在那些年代里,有太多的“痞子運動”,太多的“暴民政治”。是的,經過了多少年的饑荒、動亂、流血、抗爭和被侮辱、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567
鮮花數:20
黃平:關于雷頤文章的幾點簡單回復
2001-5-21
首先,雷的文章說哈貝馬斯對他等說哈讀了汪暉和黃平的一些英文文章,并與汪暉見過談過。
這不是事實。
我可以負責地說,哈貝馬斯與汪暉從來沒有見過,我剛剛與汪通過電子郵件核實過。
哈這次到北京,自己提出要見《讀書》的朋友,在北京歌德學院院長的家里和讀書召開的座談會上,都明確對我和其他參加的人說沒有讀過我們的文章(除了一篇NEWLEFT REVIEW上汪暉的訪談),而只是在美國報紙上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228
鮮花數:17
印度的“喀拉拉民眾科學運動”(KSSP,簡稱“喀科運”)名聞全球,1996年因“促進了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而獲得了被稱為另類諾貝爾獎的的“優秀民生獎”(Right Livelihood Award)。這個獎項表彰對全球民生最有建設性貢獻的實踐經驗,頒發時間是每年諾貝爾獎頒獎的前夕。2003年10月23、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服務及發展研究中心(香港CSD)共同主辦了“中國—印度鄉村建設交流會”,邀請印度“喀拉拉民眾科學運動”四位核心成員與中國的專家、學者及對鄉村建設有興趣的人士一起交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257
鮮花數:26
C.卡爾霍恩/黃平:全球化研究的思考與問題 《社會學研究》 2001.03
對談者:C.卡爾霍恩(Craig Calhoun),美國社會科學理事會(SSRC)會長 黃平(Huang Ping),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時間:2000年11月4日 地點:北京
黃:今天想就幾個問題同您談一談。第一,您認為應該區分國際化和全球化這兩個概念嗎? 卡:是的。我想指出的是,雖然在使用全球化和國際化的時候有的人在一般的意義上把它們不做區別,但實際上二者是很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514
鮮花數:29
越來越左的《讀書》,越來越少的讀者?
外灘記者 曾進 報道
【黃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社會科學理事會(ISSC) 常務理事。兼任《讀書》雜志執行主編?!?
就近來對于《讀書》雜志的諸多批評,《外灘畫報》(以下簡稱《外灘》)日前在北京采訪了《讀書》雜志執行主編黃平先生。以下是采訪情況。
《外灘》:春節后,很多人都在談論《讀書》雜志的問題,特別是網絡上有很多針對《讀書》雜志的批評。比較典型的批評主要是立場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465
鮮花數:58
重構我們的世界圖景--《讀書》十年文選(1996-2005)序 汪 暉 黃 平編輯部剛剛出版了十年文選第一輯,計六本,分別是《改革:反思與推進》、《重構我們的世界圖景》、《逼視的眼神》、《亞洲的病理》、《不僅為了紀念》、《〈讀書〉現場》。 本期雜志與讀者見面的時候,《讀書》編輯部編選的十年文選第一輯也剛剛面世。我們的“小小十年”歷經風雨,即使在如秋水一般寧靜的時期,激流在也在深處滾動。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但激流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345
鮮花數:41
中國發展的勢頭能不能保持
黃平
摘要:改革開放走過的近30年,總的來說走得挺好。中國要進一步發展,必須突破五大限制: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的勢頭還能不能保持?最起碼的社會公平的框架能不能保持?生態、能源能否提供一個支撐的環境?國際社會能否支持中國的高增長?精英階層、統治階層處理問題的能力能否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一、改革30年,中國走得挺好
對于改革30年的整體評價,國內社會學家、包括社會科學家會由于專業角度和知識分子立場,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387
鮮花數:44
黃平:知識分子:在漂泊中尋求歸宿 ● 黃平
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子現象,是伴隨著工業化產生的, 雖然追根溯源,可以從希臘羅馬或春秋戰國時代找到這類現象的雛型。本文無意作詳盡的歷史探源,而只是力圖概括地說明,現代社會的知識分子是怎樣的人:他們是怎樣產生的?如何識別他們?他們的社會位置何在?為什么現在的一些知識分子理論各有所長而又都不盡人意?怎樣的理論架構更有利于對知識分子與社會體制的關系做出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268
鮮花數:23
什么樣的未來更符合我們所有人?——鄉土中國與文化自覺
-------------------------------------------------------------------------------- 黃平
“各美其美”如果走到極端會有問題,就是老子天下第一,其他人的都不行;但反過來說,“美人之美”走到極端也會有問題,那就喪失了最基本的自信,什么都是別人的好。
兩大問題的提出
費孝通先生去世后的短短一年中,政協、民盟,包括他工作過的社科院、北大、民大,都開過很多研討會和紀念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304
鮮花數:54
黃平:當代中國農民尋求外出-遷移的潮流 來源:中國社會學網 在當代中國,農村社區人口的非農活動正逐漸成為最具社會-經濟影響的現象,它不僅大大地改變了原有的城鎮的格局,而且同樣重要地,它對農村本身的發展、對城-鄉關系的改變也具有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九十年代以年來,大量的年輕勞動力走出本村本鄉本縣,在整個中國廣闊的大地上尋求謀生就業,并開辟新的生活空間,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現象。今天,農村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465
鮮花數:22
“北京共識”還是“中國經驗”?
黃 平
“北京共識”這個說法是雷墨先生講的,按中國的標準雷墨還很年輕,他以前為《時代》雜志做編輯,在北京住了幾年下來,越來越覺得拿西方現有的關于中國的“筐筐”(STEROTYPES)來看中國當下的發展有問題,甚至有偏見,說不清楚,于是提出這么個新的說法,以區別于“華盛頓共識”。很多人會說,哪有什么北京共識???我們不是一直在摸著石頭過河嗎?
的確,我們是在摸索、探索,其中不乏分歧、爭論,很多問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438
鮮花數:20
中國大陸的鄉村建設 □溫鐵軍、熊景明、黃平、于建嶸等 編者按語: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舉辦的“中國大陸鄉村建設”座談會上,主持人熊景明女士和溫鐵軍、黃平以及其他一些專家學者,從鄉村建設的必要性入手,對鄉村社區建設、農民教育、農民組織與利益代表、專業人士的角色扮演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他們提出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為此,我們摘要刊登這次座談會的發言記錄,以饗讀者。
熊景明:半年多以前,我們也曾經在這里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