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華:美國重提“民主兵工廠”意欲何為?
更新時間:2023-07-09 00:07 點擊數:293 鮮花數:4
張樹華:戈爾巴喬夫的迷思與西方謎局
更新時間:2022-09-02 00:10 點擊數:739 鮮花數:4
張樹華:拒絕和平演變,有哪些教訓要以蘇為鑒?
更新時間:2022-04-20 00:10 點擊數:2178 鮮花數:20
張樹華:西式民主迷思與中國之治坦途
更新時間:2021-12-21 00:05 點擊數:511 鮮花數:12
俄羅斯是如何反擊美國的“民主混合戰”的?
更新時間:2021-12-08 00:03 點擊數:441 鮮花數:22
世界亂局下更要警惕挑撥中俄關系
更新時間:2020-08-06 00:07 點擊數:531 鮮花數:32
蘇聯經濟是怎樣在改革中一步步走向深淵
更新時間:2019-09-22 00:28 點擊數:1513 鮮花數:14
俄羅斯之路30年:國家變革與制度選擇
更新時間:2018-09-23 00:05 點擊數:825 鮮花數:38
突破西式民主政治邏輯 走中國自己的政治道路
更新時間:2017-03-23 00:01 點擊數:632 鮮花數:19
西式民主:西方大國打壓別國的思想政治工具
更新時間:2017-03-10 00:01 點擊數:892 鮮花數:39
西方自己將民主變成了“壞東西”
更新時間:2016-10-15 08:55 點擊數:496 鮮花數:39
世界政治的評價體系需要有“中國標準”
更新時間:2016-02-07 23:40 點擊數:709 鮮花數:65
張樹華:民主化幻影與烏克蘭泥潭
更新時間:2014-02-26 15:10 點擊數:418 鮮花數:34
烏克蘭這個以“歐洲糧倉”著稱,在蘇聯以工程師比例最多,制造業和工程技術最發達的國度,幾乎淪落到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發展程度“墊底”的境地。僅從1992年到1999年間,烏克蘭國民生產總值下降75%,約70%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生活遠不如蘇聯時期。
破除西方民主“原教旨主義”束縛
更新時間:2013-11-11 10:06 點擊數:882 鮮花數:18
西方世界在全球格局中位置的升降是一個標志性的歷史性事件,這是兩三百年來從未有過的大變局,許多西方國家為此而陷入了“集體性的哀傷”。實際上,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戳破了西方世界的民主“神話”和政治“泡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魯格曼研究得出:是不平等的政治在決定不平等的經濟,而不是相反。
俄羅斯向何處去:衰落、轉型與重生
更新時間:2013-10-12 09:08 點擊數:767 鮮花數:31
經歷了十多年的政治動蕩,俄羅斯社會開始對國家、民主、自由等問題進行反思。2000年以來,普京的世界觀及其務實的治國理念直接影響了俄羅斯的走向,俄羅斯人認為普京是穩定、發展和秩序的象征。然而,由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創,俄羅斯內政外交政策再次面臨重大調整。是走一條自主的、依靠自身力量的國家主義發展道路,還是重復歐洲的成功之路,成為擺在俄羅斯政治精英面前的艱難選擇。
張樹華:自信地審視“西方民主一元論”
更新時間:2013-07-08 12:54 點擊數:430 鮮花數:20
關注中國發展的政治經驗,樹立正確的民主觀。要破解西方強加的“極權、專制、不民主”等概念陷阱,努力提煉和歸納中國的政治經驗和理論價值,增強政治自信力和理論說服力。針對國際上各種不同版本的“政治、民主、人權排行榜”,應當強調政治發展力和競爭力,研究一套科學而全面的政治發展力評估模型,研發中國版的“世界政治發展力評估報告”。
冷戰后國際“民主化”的經驗與教訓
更新時間:2013-06-18 08:54 點擊數:358 鮮花數:20
冷戰結束后20年來,民主一直是國際政治中的熱門話題。憑借對民主話語的壟斷,西方戰略家將其包裝成全人類的所謂“普世價值”和全球性政治標準。民主被西方政治理論家提煉成政治制度的唯一真諦,演變為一種政治宗教,成為西方對外輸出的政治圣經、基本軟件和影響他國的“利器”,成為打造西方霸權的“開路先鋒”。
張樹華:俄羅斯為何打響“歷史保衛戰”
更新時間:2013-05-31 00:23 點擊數:473 鮮花數:33
面對來自西方強大的思想壓力和輿論攻勢,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一方面積極進行政治和外交上的應對,另一方面加緊凝聚社會共識,與西方展開歷史與文化上的思想較量。
從蘇共精英到俄羅斯權貴——俄羅斯政治精英蛻變“陷阱”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750 鮮花數:53
20多年前,一場由戈爾巴喬夫發起的“改革”運動引發了蘇聯社會的劇變,結果導致蘇共垮臺、蘇聯解體,原有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被拋棄,社會改變了方向,政權改變了顏色,其影響猶如改朝換代一般。20多年過去了,革命的硝煙漸漸散去,俄羅斯民主選舉層出不窮,政權更迭不斷,新老政治精英交替登場,然而官場生態難改,政權生態依舊。不僅西式民主法治沒有實現,蘇聯時期政治的效率和秩序也已喪失殆盡,于是形成了一種奇怪的“非東方、非西方”、“非資、非社”的政治生態。
據一些研究俄羅斯精英問題的專家測算,蘇聯時期聯盟和地方兩級的權貴階層約75萬人,若加上他們的親屬,則有大約300萬人,占居民總數的1.5%。
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大搞政治改組和干部撤換。在其帶領下,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的蘇聯社會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反“官僚機關”、反“阻礙機制”的改革浪潮。原蘇聯政治精英集團四分五裂,紛紛自尋出路。然而人們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較為“激進”的精英奪取了另一部分較為“保守”的精英手中的權力?;蛘哒f是第二梯隊、第三梯隊的精英排擠了老精英。與權力更替相比,意識形態、政權形式顯得并不重要,不過是手段而已。
一份被廣泛引用的俄羅斯科學院的調查材料顯示,新的精英中,“前朝遺老”的比例竟超過了70%。而在俄羅斯地方政權中,保留下來的舊時精英比例就更高,約占80%以上。1992年底的一項對地方領導人的調查也表明,民主浪潮對蘇共地方黨委書記們并沒有多大的沖擊。
與過去相比,當今俄羅斯政壇的開放性、流動性都有了增強。但是,精英階層外表的光鮮依舊遮不住內部生態的惡化與蛻變。俄羅斯10年的市場化進程為權力演化成資本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市場化、民主化不僅并未給原蘇共官員和管理層帶來滅頂之災,相反他們卻利用手中的資源獲得了新生。廠長經理們變成了“紅色資本家”,“共青團干部”則早已成為金融資本的代表人物。
張樹華:俄羅斯經濟私有化的后果及教訓
更新時間:2013-05-02 08:00 點擊數:464 鮮花數:31
20世紀七八十年代,蘇聯社會出現危機。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繼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先后打出了“民主化、公開性、改革與新思維”等口號,在不到6年的時間里,搞亂了蘇聯社會、搞垮了蘇聯經濟、瓦解了東歐社會主義陣營。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一職,這也意味著統一的蘇聯國家不復存在。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激進自由派掌握了俄羅斯的國家大權。1992年開始,國家解